博时基金赵云阳:中国ETF市场二十载“乘风破浪”之路

  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兼投资总监赵云阳

  20年前的12月,市场首只ETF正式成立。二十年走过,弹指一挥间,境内指数化投资蓬勃发展,市场多只千亿级权益ETF现身。Wind数据显示,截至10月30日,全市场ETF的总规模达到3.53万亿元。

博时基金赵云阳:中国ETF市场二十载“乘风破浪”之路

  20年来,中国资本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回首ETF发展历史变迁,从阶段看,2008年之前ETF属于起步阶段,产品和规模都非常少;2009-2017年,ETF进入稳步发展阶段,但增速较慢;从2018年往后,ETF进入快速成长期。目前,ETF工具覆盖的资产体系基本完善,覆盖A股宽基、行业、主题、smart beta、跨境、商品、债券、货币等大类资产,基本可以满足投资者对各类资产的配置需求。

  对于ETF发展二十年历程,我们以一个关键词——“乘风破浪”来评价。过去二十年ETF的大发展,其基本的大环境是我国资本市场在不断成熟,包括A股机构投资者占比不断提高、资本市场有效性逐步提升。与此同时,α收益越来越难获取、投资者赚取收益更多来自资产配置。在这样的基础上,ETF产品凭借其资产透明、风险收益特征清晰的优势,吸引了各类投资者参与,不少原先持有股票的个人投资者也转化为了ETF投资人。

  马太效应显著,寻求差异化突围

  ETF作为工具,目前种类较为丰富,为满足各类投资者需求,各大机构也推出了基于不同投资策略的衍生类产品,突围之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展开。从纵向来看,指数化投资发展,特别是ETF,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内外部多部门协同,建设多方面能力:一是自上而下的战略整合能力,二是前瞻的ETF产品线布局能力,三是ETF运维与客户服务能力。

  从横向来看,ETF的马太效应在海内外都非常显著,原因是ETF需要资源和运维能力的较大投入,大公司这方面优势显著。因此,对于中小机构而言,应该与各家公司的基因及能力基础相结合,以差异化的战略参与到ETF的发展之中。例如,银行系基金公司由于股东、客群优势,发展债券类ETF可能更具优势。保险系的基金公司,由于股东方存在配置需求,可以更注重宽基、红利等ETF条线。

  近年来,博时基金秉承价值发现者理念,以及为投资者提供大类资产配置工具,帮助投资者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初衷,大力发展指数化投资产品,目前博时“指慧家”指数产品类型涵盖了核心宽基、特色主题/行业、Smart-Beta、商品指数、债券指数、跨境指数等不同类别,用“三个全”(全资产、全球市场、全策略主题)多元覆盖满足不同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需要。

  未来ETF发展的三大趋势

  今年,ETF费率“争夺战”仍在延续,关于运营ETF方面的成本,其所需的成本其实较大,首先是系统投入和维护的成本较高,这块往往是小公司进入ETF业务必须考虑的一个门槛。其次是ETF的营销成本,被动产品的差异化不大,所以更加需要营销,今年佣金新规落地后,更加ETF需要各基金公司加大运营投入,总体来看,降费对各司的运营成本是增加的。

  博时基金与全行业都在积极想办法,如增加AI技术、重视在线运营、精准投放、提高人效等方法,这些总体对降本增效起到较好效果。

  展望未来,ETF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。有几个趋势值得重视:一是规模进一步向宽基集中。美国的标普500ETF、全美ETF等宽基ETF规模在万亿美元级别,国内的宽基ETF从2023年开始增速显著加快,但体量目前还较小,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。

  二是产品创新空间巨大。例如运用期权的下跌保护、备兑增强等策略ETF,透明模式的主动ETF等,近年来海外发展迅速,是新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。

  三是重要的细分科技布局越来越多。随着人工智能、人形机器人、生物科技等技术的突破,细分科技方向的ETF将有巨大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