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募三季度青睐新经济港股 增持阿里减持两只“中字头”

  财联社11月19日讯(编辑 胡家荣)尽管港股市场近日呈现调整,但是从相关数据指出,在第三季度中,新经济领域的投资比例有所上升,尤其是阿里巴巴的持仓比例显著增加。

  根据中金公司的数据,截至今年三季度末,内地可投港股公募基金(除QDII)共3701只,总资产2.36万亿元,其中数量较二季度增加103只,规模同样增加1551亿元,占全部12615只非货基和19.0万亿元规模的29.3%和12.4%。

公募三季度青睐新经济港股 增持阿里减持两只“中字头”

  其中,主动偏股基金2043只(总规模1.57万亿元),规模较二季度同样上升1144亿元。

公募三季度青睐新经济港股 增持阿里减持两只“中字头”

  发行方面,三季度可投港股公募基金新发数较二季度基本持平,月均新增34只,但新增规模较上季度明显放缓,约307亿元(对比二季度36只与631亿元)。

公募三季度青睐新经济港股 增持阿里减持两只“中字头”

  主动偏股型基金同样如此,发行速度与二季度基本持平,月均20只,但新增规模明显放缓至80亿元(二季度245亿元)。

公募三季度青睐新经济港股 增持阿里减持两只“中字头”

  行业配置:可选消费随阿里入通明显增加,能源与公用事业等老经济下滑

  可选消费板块随阿里巴巴入通提升最多,相反能源与公用事业等老经济明显下滑。老经济持仓占比从二季度的38.4%降低至30.8%,已降至2023年三季度水平。同期新经济占比从二季度的61.6%升至69.2%。

公募三季度青睐新经济港股 增持阿里减持两只“中字头”

  细分行业上,阿里巴巴9月进入港股通交易,其所在可选消费板块持仓比例提升最大。与此同时,消费者服务、制药与生物科技等新经济板块提升幅度同样靠前。相反,能源与公用事业等老经济板块降幅则最大。部分投资者获利回吐及板块相对跑输都可能造成这一现象。

公募三季度青睐新经济港股 增持阿里减持两只“中字头”

  跨行业对比,媒体娱乐、消费者服务及能源等持仓比例最高;商业和专业服务、家庭与个人用品以及必需消费等行业持仓比例较低。相比自身历史水平,可选消费、银行与保险等已处于历史高位;公用事业以及耐用消费品与服装等则处于历史低位。

公募三季度青睐新经济港股 增持阿里减持两只“中字头”

  个股层面,阿里巴巴入通后备受青睐、公募同样增持腾讯等新经济龙头,但中海油与中国移动等明显下滑。市场期待已久的阿里巴巴9月正式入通后引发广泛关注,不到一个月南向累计流入规模已超过460亿港元,一举进入公募重仓港股前三位,腾讯同样受青睐。相反,中海油与中国移动等则在同期减少最多。

公募三季度青睐新经济港股 增持阿里减持两只“中字头”

  重仓持股层面,阿里巴巴与港交所取代中芯国际与中国神华进入前十大重仓股行列,其中阿里巴巴更是一举取代中海油进入前三大重仓股行列。相比二季度,持有阿里巴巴、腾讯、美团与小米等的基金数量上升最多,持有中海油、中国移动、中广核电力以及中石油的基金数量却明显减少。此外,重仓股集中度层面,前3大重仓股占前100只重仓股市值39.1%,较二季度下滑2.8个百分点,前10大重仓股占前100只重仓股市值却从二季度的58.0%上升至59.2%。

  前景展望:短期外部扰动增多;整体延续震荡格局,结构仍是主线

  在经历了9月底尤其是国庆假期期间超出绝大部分投资者预期的大涨后,情绪透支与政策预期降温共同导致A股与港股在国庆假期后出现回调,基本回吐了前期上涨中接近一半的涨幅,并在20,000点附近震荡盘整。

  从一定意义上,市场出现回撤并不意外,至少符合此前的预期和多篇报告中的提示,一方面是因为前期市场预期计入过于充分,恒指22,500点所计入的情绪(隐含股权风险溢价)与2023年疫情政策优化后市场高点所对应的乐观情绪相当,想要维持较为困难。另一方面是政策力度有限,想要维持2023年初时的乐观情绪需要更强的政策配合,毕竟当前的政策力度和基本面状况与2023年疫情政策优化时还有所差距。

  在经历了一个月的横盘震荡后,近期特朗普一些鹰派班底成员的提名使得此前被“忽视”的风险具象化,港股也因此明显回调。正如中金此前提示,一些资产如中国市场和出口链,对“特朗普交易”的反应并不明显,存在预期差,需要关注扰动风险。往前看,短期来自外部的扰动在增多,不排除波动进一步放大,保持谨慎,但震荡格局仍是基准假设,也不必过于悲观。

  中期看,当前需求下行、通胀低迷、信贷疲弱,进而导致盈利不振等所有问题的根源是信用收缩,源于回报预期与融资成本依然倒挂。“对症”的解决之道:其一是继续压低实际融资成本,5年LPR进一步下调40-60bp可以解除上述的倒挂。其二在于提振回报预期,新增7-8万亿元财政支出可匹配当前名义增长所需的社融增速,甚至弥补疫情以来的产出缺口。但高杠杆、利率和汇率的“现实约束”与政策“应激式”的响应函数,意味着增量刺激会有,但过高的期待并不现实,除非外部压力加大。

  上述宏观假设下,增长和盈利有兜底,但幅度也有限,因此市场仍没有完全摆脱震荡格局,“反弹是间歇,结构是主线”,更类似2019年反弹后结构性行情下的弱平衡。在整体震荡格局假设下,“在低迷的左侧逐渐布局,在亢奋的右侧适度获利”转向结构,似乎是一个有效的策略。